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全国革命形势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马列主义真理,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我们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后,先后举行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黄麻起义”。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在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至一九三四年间,全国建立了十几块根据地,人口达一千万,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已发展到燎原之势。
“天府之国”的地狱
川陕边界是当时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特别尖锐的地区之一。在国民党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四川养兵四十余万。军阀混战不绝,政治腐败登峰造极,军官土豪的奢横亦是少见。全川八个军阀各设防区,一面扩充军备,一面堆积财富,对人民横征暴敛,据不完全统计,苛捐杂税多达七十余种,田赋征收一年十至十二次之多。还强制人民种大烟,征收烟捐,不种者征“懒捐”。封建地租一般二八和三七分;借钱月息百分之十。借粮春借一斗,秋还二斗。此外,在军阀混战时期,奸掳烧杀,拉丁勒索等祸害,更是难以胜数。加之帝国主义侵略,商店倒闭,市场物价昂贵,大批失业者流落街头。农村田园荒芜,烟毒遍地,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成了人间地狱。
川陕边的曙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在川陕两省建立了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原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部分共产党员,遵照“八七会议”精神,回原籍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七年冬,川东军委成立,王维舟同志任书记,领导川东武装斗争。随后中共四川省委军委书记李鸣珂等领导川北武装斗争。陕南从一九二七年就有党的活动,一九三O年陕南特委成立,领导学生、妇女运动,并组建红二十九军,由陈浅伦同志兼任军长,积极开展抗租抗捐的农民运动。从此川陕边的武装斗争、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为红四方面军入川和开创川陕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
一九三二年六月,蒋介石以六十余万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我红四方面军四万余人,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英勇的进行了反“围剿”作战达四月之久。当时,在敌十倍于我的情况下,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在黄柴畈会议上,决定留部分兵力坚持根据地斗争,主力红军转入外线作战,寻机粉碎敌人的“围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无力再次返回根据地,于十月中旬率红四方面军近两万人,向西战略转移。历时两月,行程三千里,突破重围,歼敌万人,十二月中旬进入川北。保存的一万五千多红军,是创建川陕根据地的骨干。
开创川陕根据地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三年二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座县城及大片地区,建立了五县一市和一个特区的各级苏维埃政权。同时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组织地方武装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川陕省第一次党代会和川陕全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通江召开,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红四方面军入川不足两月,初步实现了进军川北建立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粉碎“三路围攻”保卫革命政权
红四方面军占领通南巴的胜利,给敌人以很大的震动。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七日,蒋介石委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并拨给一百万发子弹和二十万元军费。田乘红军立足未稳吗,以六万兵力分三路进攻苏区,企图消灭和驱逐红军,恢复其反动统治。但通南巴人民,对田军的反动统治早已深恶痛绝。反围攻作战一开始,不分男女老少,全力支援红军,白区的党组织也作了积极的配合;加之,我红军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以”小的代价大量消耗敌人”的作战方针,历经四个月,歼灭田军过半,余部退到嘉陵江沿岸。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中共川陕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党的建设
一九三三年六月间,中共中央根据蒋介石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塘沽协定》之后的形势,致电川陕根据地,指出了当前党的任务。川陕省委于二十五日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大会听取了曾中生代表省委作的政治报告,根据反"三路围攻"胜利后的新情况和党中央的指示,作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党的任务》的决议,规定了当前的具体任务。大会还通过了《红军与地方武装决议》和有关党的建设的《组织问题决议》。
木门会议与军队建设
一九三三年六月底,红四方面军于南江木门(今属旺苍)召开了军事会议,总结粉碎"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根据省委第二次党代会决议,部队与地方武装的发展情况,决定将原四个师扩编为四个军。同时,还作出了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大力开展军事训练,总结作战经验和恢复彭杨军事干部学校等重要决定。
第三次工衣兵代表大会和根据地建设
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第一次庆祝建军节时,川陕全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巴中城开幕。大会选出三十二人组成新的省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会。熊国炳仍为主席。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和川陕省苏维埃的任务》的决议。为进一步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川陕省委于八月八日在新场坝召开了地方武装代表会议。在这一时期,经过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根据地的各项事业逐步发展。
赤化全川
红四方面军和根据地人民,在粉碎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后进行了各项建设,部队得到了扩编和休整。这时,蒋介石虽已于一九三三年七月七日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并令其统率各派军阀对红军发动新的围攻。但是,刘湘与刘文辉的混战还未结束;邓锡侯部远在川西;田颂尧、杨森、刘存厚又因实力不足,力图自保。时值八月,敌人新的围攻部署尚未就绪,在这种情况下,方面军便集中主力,从八月中旬至十月底,主动发起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取得辉煌战果,并与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胜利会师,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不足一年,用枪杆子开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已扩大到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北接陕南镇巴,南邻宣汉、开江边境,面积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六百万。建立了二十三县(市)的工农革命政权,并成立绥定、巴中道级党政机关,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分管东南和西北各县工作。红军扩大到五个军十二万余人。根据地的军需民用工业数百家,军工、造币有一定规模。农业生产收成良好,加之国营和合作商业的兴办,保障了红军供给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文化、教育、宣传、卫生、体育事业也不断发展。川陕根据地已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奋战十个月粉碎敌人“六路围攻”
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调动了五十万大军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同时,又以二百万元军费、万余支枪和五百万发子弹,支持刘湘发动对川陕根据地红军围攻。刘湘纠集四川大小军阀一百一十余团兵力,分六路向根据地进攻。十二月,中共川陕省委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省苏维埃召开了粮食工作会议,以及省雇工代表会,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党政军民,全力投入反围攻斗争。
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四年八月,红军坚持"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援和白区党组织的紧密配合下,红四方面军经过十个月的艰苦战争,苏区军民付出三万多人伤亡的代价,歼敌旅长以下官兵八万余人,缴敌人大批军用物资,收复根据地原有大片土地,取得了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的伟大胜利。
总结经验巩固赤区
红军胜利粉碎”六路围攻“后,蒋介石为稳定四川的反动统治,十月七日飞抵西安,亲自筹划“川陕会剿”。此时,中共川陕省委为恢复地方工作,加强红军建设,巩固胜利,准备粉碎“川陕会剿”,于十月中旬至十二月一日,先后在巴中、通江等地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毛浴镇政工会议、清江渡军事会议和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总结党政军及其地方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和完善各项方针政策,为粉碎“川陕会剿”,巩固赤区而奋斗。
冲破“川陕会剿与中央红军会师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贵州,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一月二十二日,当红四方面军为开辟新区,发动“广昭战役”时,中央军委电示红四方面军“......于最近时期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由于久攻广昭两城不下,因此,红四方面军又集中了十一个团的兵力,出击陕南,以调动敌人和策应红二十五军西进陕南,并创造了渡江有利条件。
二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主力回师川北后,中央又电告:中央红一方面军主力已转向川黔边。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于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九日,在苍溪一带强渡嘉陵江西进,于六月十三日在懋功达维镇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英雄的巴山游击队
一九三五年二月初,红四方面军于旺苍坝组建了三百余人的“巴山游击队”。由原绥定道委书记刘子才任司令,赵明恩任宣传部长兼秘书。下设三个大队,随即开进巴山坚持斗争。二月中旬,游击队扩编为独立师,刘子才任师长、李光荣任副师长、王天海任政委,共八百余人。一九三六年四月初,六坝战斗失利,游击队仅保存五十余人。
一九三六年六月,在南江大河召开了全体会议,确定赵明恩为游击队领导。并将独立师整编为营,重建党的支部,加强领导,建立以大、小元包、铁炉坝、桃园寺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巴山游击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强不屈,浴血奋战,为着人民的解放事业,孤军转战大巴山腹地五年之久。最后,在反敌人”围剿"的战斗中,因弹尽粮绝,游击战士大部壮烈献身!烈士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永受川陕人民的崇敬和歌颂。烈士英名永远激励着人民奋勇前进!
结束语
红四方面军从进入川陕边到撤离根据地,近两年半的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壮大了红军力量,对于促进我国西北地区的革命运动,配合中央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掩护和接应全国主力红军进行长征,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两年多的革命战争中,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和苏区人民,用鲜血浇灌了这块土地,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业绩和英名与巴山同存,永不磨灭。
川陕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更加激励人民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发扬红军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