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介绍
发布时间:2018-08-02   来源:网络   作者: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南2公里占地150余亩的南龛山顶。经过24年建设,十大区域的景点构成了整个将帅碑林的主体建筑群。碑林的建筑特点是:脱离了园林建筑的中轴线对称排列的模式,由依山就势的自由布局建成。

一、 碑林长廊

碑林长廊的修建,是依地势随山而建。它蜿蜒起伏,曲折延伸。整个长廊的造型是歇山式和悬山式并用的建筑,建筑两端是歇山顶中间为悬山顶。两端横廊的交角处,有四角攒尖顶突出于歇山和悬山式顶上,以增加高低错落造型美感。歇山顶的屋脊,只有正脊、垂脊、戗脊,面没有岔脊。它的结构,因不是木结构,而是钢筋水泥结构,故歇山顶的四个“外转角”(又名翼角)结构,只有檐懔相交,而没有子角梁、老角梁和吊柱。柱、梁交接处也没撑拱。所以碑林长廊属于简单的仿古建筑。它的方形廊柱、廊缘、穿逗和檐懔,均由钢筋混泥土现浇结构,所以顶部没有木桷,全用5公分厚的预制板铺设,上面盖金黄色琉璃瓦。廊高7.5米,宽6米,长1500多米。廊中分内、中、外三线、六面,每面贴0.6Mx1.2m的黑色花岗石碑板的红军个人纪念单碑,碑上镌刻红军肖像、简历和亲属姓名。从中不仅了解红军本人详实的成长历程,任职情况,参加革命的经历,而且为我们研究红军革命史和党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尤其是将帅碑林中的3288块碑文,是由80多位书家书成。因人多而书体亦多。如楷体、颜体、柳体、褚体、赵体、行书,隶书外,未经临慕名帖的我体。优秀者不记其数。但也有各自书体的共同特点。如楷体淳厚古雅,颜体的宏健,柳体的瘦劲,赵体的圆润秀丽,褚体的方扁笔画匀称,行书的用笔畅快自如,隶书的用笔平稳,秀丽多姿,而柔中有钢,蚕头雁尾尤为突出。并能融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飘逸洒脱,清新劲健,风格高雅的书风;也有达到了肥字有骨,瘦字有肉的艺术。充分证明在书法领域中的书法艺术,是深远无穷的。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欣赏和价值。建碑的红军将士,分布在29个省、市、区(人数最多的是四川近1000人,北京500)。其中元帅2人,国家级领导18人,大将3人,上将28人,中将86人,少将360人,省军职922人,地师职1448人,女红军168人,夫妇红军138人。

二、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

“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由空军原副司令王定烈少将题写。像园由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倪志亮、张琴秋、傅钟、曾传六、周纯全、周光坦和张国焘等雕塑组成。塑像为红色花岗石雕成的半身像,像高1.5米,肩宽1.1米。整个像座由底座和座身组成,高2.5米,通高4米。意示红四方面军由25军和红4军组成。背后植雪松6株,像佂红军革命精神像青松一样斗志昂扬而浩气长存,像座贴黑色花岗石,前面刻姓名和在职军中的任职。背面刻个人简历。张国焘雕像作特殊放置。位于碑林长廊的始端,意为他曾居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地位;与一字型排列的前众像相距8米,竖立在低于1.5米的平等线上,并与前众像面面相对。意为意见相左。纪念像园的设计构思,采用简洁、明快的直线条的构图,参观平台由上、中、下三个长方体的平面重叠组成。前、左、右三面呈环形通梯,后上、中、下重合成一体的格调构图。寓意一、二、四方面军的会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像园的长宽比例,分别由26.5米和16.37米组成。是采用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的黄金分割法构成。四周用青石栏杆圈围,从两端的阶梯上、下。整个像园的设计构思。既体现出庄重、严肃、素雅、和谐的布局,也包含了新颖、独特、深远、含蓄的寓意。是一处意、型结合的完整体的造型。

三、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

该纪念碑,位于山顶呈“E”字型中横线的梁埂端部,主碑呈正四边梯形台柱体。碑身高9.7米,整体碑由圆形底座、碑身和顶端由抽象的“C”“H”字母组成枪炮的饰物组成。通高12.23米。寓意红四方面军用一枪一炮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通、南、巴、平四县市有12万人参加红军;为根据地建立了1省、2道、23()的苏维埃政权;碑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而建。在碑的圆形底座上,由内、外两层,四面开口,似城垛式的墙体圈围。内圈直径12.3米,外圈直径27米,寓意红四方面军解放巴城和第一次在通江成立苏维埃政府的时间,分别为1933年的123日和27日。圈墙高1.8米,里外四面贴黑色花岗石板268块,镌刻省部级、地厅级、军、师、团职红军英名10万余人。1927年至1937年牺牲的师、团职烈士1124人,西路军、失散红军和在乡红军6830人,知名女红军220人,20个县市的红军烈士9万余人,鄂豫皖的红军烈士3.2万人。碑身四面贴0.3m大的钛金字,分别由总后原副政委李真少将和时任成都军区政委张志坚上将题书,碑体通身贴黑色花岗石,底部刻耿彪、罗青长、王平等12位高级将领的题词和红四方面军在各个时期,军中建制的名录及碑序。

四、刘伯坚烈士像园

刘伯坚烈士像园,位于英名纪念碑正前方的85米处。屹立于长36米,宽24米的银杏林园中的烈士像,采用红色花岗石雕成的全身像,高3米。雕像依照烈士生前的遗像而造的型。身着西装,内衬马夹,系领带,立于群山之颠,左手握书,右手插于裤袋,两眼凝视远方。象征烈士坚持马列主义学习,坚定的走革命道路以及烈士胸怀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像座呈梯形台柱体,高1.7米,通高4.7米,贴黑色花岗石。正面刻邓小平同志手书刘伯坚烈士五字,背面刻烈士生平简介,左右两面分别刻叶剑英、杨尚昆、聂荣臻的题词和烈士在狱中的遗作手迹《带镣行》。从这儿不仅可以目睹烈士的英姿,雕塑艺术,而且可以欣赏众伟人手迹的风格和它的内涵。

五、吴瑞林将军纪念园

吴瑞林将军纪念像园位于南龛山顶东面,碑林长廊后面。始建于1995年,其子女及亲属在2013年向市委、市政府提出请求,对将军纪念像园进行完善改造,以便在吴瑞林将军百年诞辰之际开展祭拜活动。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吴瑞林将军纪念园改扩建项目纳入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改扩建工程,由政府出资建设,该项目于20156月正式启动,9月底完工。目前,吴瑞林将军纪念像园占地面积0.58亩,绿化面积约0.15亩。

吴瑞林将军铜像由将军子女共同筹资,由广州美院恽圻苍、何锦华、李森3名教授设计制作,铜像高4米,底座由大理石砌成,高1.8米、宽1.5米,上面刻有吴瑞林将军的生平事迹。位于吴瑞林将军铜像对面约30米处,有长7.4米,高2米,宽0.5米大理石,正面嵌有吴瑞林将军纪念像园九个红色大字。

六、红军纪念碑

红军纪念碑,是纪念和弘扬红军精神,歌颂红军的伟大业绩而建的,位于将帅碑林的北面,它矗立在印盒石处的山顶。是碑林建筑物中的最高建筑物。碑呈正方形的梯形台柱体,通高23.92米,底部边长6.6米,顶部边长1.2米。正方形的底座边长10米,高1米。从四面上、下的梯步长1.5米,梯带的栏杆和底座四边的青石栏杆高1米。碑顶端是一匹飞跃的不锈钢骏马,象征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勇无敌,勇往直前的革命军队。碑身的正、背两面贴红军纪念碑五个钛金大字,两侧面分别贴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八个钛金大字,均由时任成都军区政委刘书田上将手书。碑体的底部的正面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捐建”。背面刻碑序、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左、右两边刻红军十六字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乃巴中的书法名家所书。

七、楹联长廊

“楹联长廊”四字,由巴中金文书家所书。位于“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和三期“碑林长廊”之间的两级台地之上。全场508米。楹联系从全国3000多名楹联家撰文和书就的10000余副中,精选出1000副镌刻而成。由820多人书写的1000副作品,可谓书体齐备。在楷书中有褚、柳、颜、欧、苏、黄、赵等诸家书体,其用笔和结构,不失名家风格。最多的是行书、草书和隶书,其次是篆书,再次是钟鼎文(金文)。行书笔力清秀遒劲,风格各异。草书无论章草、狂草,都很注重章法。其用笔落都沉着,挥洒随意,转折有度,纵横有力,或大或小,或收或放,构成了各自的章法。隶书用笔平稳,秀丽多姿,而蚕头雁尾之古隶少。篆书较少,而大篆、小篆各约其半。用笔方折者而挺劲有力,笔画园转者,则劲、瘦兼备。金文虽少,而早期两头尖的笔画则更少。但它笔画浑厚,用笔圆润流畅,结构严谨,布局章法整齐。激情讴歌红军的光辉业绩,红军将帅的不朽人生,在文学方面文词典雅、平仄虚实、对仗工整。所以楹联长廊有集书法艺术和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特点。无论书法艺术或文学艺术,都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价值。

八、标志碑

“标志碑”位于碑林长廊的环抱之中。高7.5米,碑呈三菱六面体的梭标型。顶端塑一火炬,意味着革命的烈火仍在熊熊燃烧 。标志:红军精神,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将永远承传下去。碑体的1—2面嵌贴张爱萍将军手书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八个钛金大字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旗;3—4面嵌贴江泽民长征·丰碑永存的题词和毛主席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对川陕苏区的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5—6面刻《红四方面军战斗历程路线图》。即红四方面军的战略转移、入川、长征、西征的路线图。地面碑下环形的草坪里,围着标志碑栽植造型高2米,宽2.5米,轮廓清晰的红军精神永存六个绿色大字。也示意着标志碑的真正内涵。

九、观景台

“观景台”位于“纪念像园”的西面。变形牌坊矗立在凸出地面高6米,长18米,宽7.5米的土台上。变形牌坊的造型,中门两边的柱体,由四块宽0.5M,厚0.12M,高6.5米的片枋组成,片间相距0.8M。每片件由3个直径0.08M,长0.1M的预制管件装饰连接。组成柱体实宽0.72M,厚0.5M的穿透型立柱。上部由上、下两块宽0.5M,厚0.1M的预制板水平连接,构成中门高4米,上下板相距0.8M。两边是0.5M*0.5M的方柱,边柱高5.5米由两个预制宽0.3M,厚0.1M“S”型穿枋与中门柱相连接。柱端均呈斜面。前、后“观景台”三字就镶嵌在上、下两块水平连接的穿枋之上。前,由原武汉军区政委严政少将手书。后由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手书。两边柱上的楹联将巴城附近的风景名胜和红军的丰功伟绩融汇在一起。上联是“观光绝顶江城美印阁飞眺平梁擂鼓望王插旗名胜风情挥九域”。下联是:“景仰丰碑将帅威园陵静当拓地反围抗倭开国忠肝义胆炳千秋”。站在此处,举眼环顾,正如楹联所说,名胜古迹,遍布四周,山峦叠翠,蜿蜒起伏;俯瞰城阁,鳞次擳比,田园河流,城环公路,纵横交错。巴城和郊外四周,一切景象尽收眼底。真是一处名副其实的观景”之所在。

十、红军魂

“红军魂”位于碑林园内中部,刘伯坚烈士像园北侧。设计者采用抽象、概括、逆光投影的艺术构思,动与静相结合的创意,似象非象的手法塑造而成的。让观赏者去欣赏,这一雕塑体,由自己的感受去领会该造型的内涵。“军”字示意是红军,“魂”字示意是军队的统帅,是战争胜负的决策者。寓意人民永远怀念人民军队的光辉业绩。

十一、红军陵园

红军陵园,位于碑林长廊的南端山湾处。宛如一把大型的交椅,墓位尽在其中。墓位墓穴由0.5M厚的红色花岗石板镶成双穴0.5*0.5M大,总长1.1米,宽0.6米,高0.5米。双层盖。外盖长1.2米,宽0.7米,厚0.2米。呈前低后高的倾斜面。红军陵园系根据部分红军:当年在此共同战斗并转战全国。今后聚会在一起长眠。也是魂归故里,入土为安的意愿修建成的。陵园四周皆有名胜古迹。南龛山、白塔山、望王山、凤谷山层叠嶂、蜿蜒起伏。是一处一应俱全的风水宝地。前有水,后有山,其中青翠的塔柏和各种色泽的月季花卉相互掩映。红色花岗石的墓位安放在绿树花丛之中,墓位占地10平方米。红军陵园已有600多位红军将士在此长眠。

十二、纪念红军捐献墙

捐献墙,位于园区中部。由1.5米左右本地青石砌成墙体,墙体高3.5米,长100米左右,每块石头上镌刻有为将帅碑林作奉献的单位、红军亲属名字和纪念红军的诗句,是昭示人们热爱红军,歌颂红军而奉献的表彰。

十三、红色组雕

以红色历史事件为组题,在景区内设置“保卫赤区、北上抗日、赤化全川、会师达维、巾帼豪杰”群雕雕塑五处。组雕体量较大,为与整体景观协调,将五组雕塑分散布置于景区各处。

北上抗日雕塑位于景区西南基础尺寸:长16.5米,宽3米,200;

赤化全川雕塑位于楹联长廊处,基础尺寸:长15.5米,宽3.5米,250;

会师达维雕塑位于景区西南,基础尺寸:长15米,宽3米,180;

巾帼豪杰雕塑位于红博馆西入口平台处,基础尺寸:长:10.05米,宽2.6米,90;

5.保卫赤区雕塑位于新建碑林墙处,基础尺寸:长12米,宽2.9米,100吨。